近日筆者有朋友抽中新盤,去到揀樓現場,他再詢問多位家人的意見,結果有些家人支持購入單位,有些則質疑為什麼要急著購買,這讓他一時難以抉擇。經過一番討論後,他最終還是決定購買了該單位。
質素好、價錢平的樓盤往往競爭激烈,稍作猶豫,單位可能就被他人搶走了。撇開單位的地區與質素的因素不談,當面臨住屋需求時,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衡量是否適合買樓呢?
閱讀更多:
這當中最主要涉及3個因素的,最重要的條件是「供得起」,考慮是否置業要先評估自己的入息是否充足供樓,任職的工作及收入是否穩定,如果收入不穩定,銀行有機會要求提供更多文件,有機會影響按揭申請時間,最壞的情況是銀行拒批。
除入息外,供樓是長期的,最長可高達30年,所以決定入市前,需要衡量長遠的負擔能力。申請按揭時,銀行為審核申請人每月收入是否有足夠能力承擔還款,申請人需要符合每月供款與入息比率的要求,一般為50%。如果預計供樓比較吃力的,就應該選擇樓價較平的單位。
此外,亦要考慮有緊急情況時是否依然「供得起」,因此要了解是否已有足夠的儲備金用作供樓之用,一旦供樓期間失業,都可以繼續如常供款,直至找到新工,一般至少預備半年儲備金,以備不時之需。
第2個因素是要考慮未來的居住計劃,買樓是一個長遠的決定,因此在選擇是否入市時,必須要考慮未來幾年的生活需求,例如未來10年內是否有結婚的打算?是否計劃生育小孩?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對居住空間的需求。
如果有計劃成家立室,而手上的資金有限,未能購買到有足夠空間的單位,可以先考慮租樓,以滿足當下的居住需求。不過,租樓時也有可能面臨加租或中止租約的情況,需要花時間及金錢搬屋,過程比較麻煩。
第3個因素是考慮樓市的走勢和經濟環境,買樓是一項重大投資,因此需要密切關注樓市的趨勢。如果樓市正在上升時,樓價有機會持續上升,遲入市的話,有機會心儀的單位會加價;相反的,如果樓市呈跌勢,購買的單位有機會變成負資產。
同樣地,經濟環境也會對供樓壓力產生影響,當利率較低時,供樓負擔相對較輕;當利率上升時,每月供款額將會增加,對家庭財務壓力的影響也會更大。供樓是一項很長的決定,因此入市前要評估自己是否能夠承受有關的心理壓力。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