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17日)公佈2025年施政報告,主題為「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重點描繪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藍圖。然而,市場關注的樓市「加甜」措施最終毫無驚喜,如外界預期,所有建議均未被接納,各政黨及發展商提出的方案悉數落空。
市場曾期望政府進一步放寬細價樓印花稅。地產建設商會(地建會)等業界人士建議,將100元印花稅的物業成交金額上限由400萬元提高至600萬元;民建聯亦倡議,豁免首置人士購買住宅的印花稅,樓價上限為1000萬元,但施政報告最終未有提及這些建議。
此外,早前多名全國人大港區代表提出設立「購房資金通」。不過,鑒於「房住不炒」是中央既定國策,若引入「購房通」或「北水」,勢必推高樓價,與國策背道而馳,加上資金外流風險,或會削弱國內消費及投資潛力,估計因此本次施政報告並無涉及相關內容。
不過,施政報告有提及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現行計劃要求申請人在港投資不少於3,000萬元,其中房地產投資額(包括住宅及非住宅)最多只可計算1,000萬元。新方案下,購買非住宅物業的可計算金額由1,000萬元提升至1,500萬元,物業成交價則不設上限;購買住宅物業方面,可計算金額維持1,000萬元,但可計算的住宅物業成交價門檻由5,000萬元下調至3,000萬元,預計相關措施僅對豪宅市場有輕微刺激作用。
北都發展成重點 |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產業導向,地價為次,目標方向已走對路」
至於施政報告中,北都作為重點項目,特首李家超表示會靈活批撥土地予企業落戶及投資北都,倘若以租約而非地契批出,租期可長於七年,提供更大彈性。配合不同產業政策,可採用公開招標、限制性招標或直接批地的模式。
同時,以「按實補價」減低北都補地價資金成本,即地契修訂過程中,視乎地塊情況,容許業主無須按規劃地積比率上限計算的最高樓面進行補地價,改以實際興建樓面及實際用途釐定應繳補價,並考慮容許發展商按實際開發規模分階段補繳地價。
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指政府「目標方向已走對路」,並十分支持政府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指出北都以產業導向,地價為次的模式,奠定往後北都發展的重要框架。張翹楚補充,希望日後能將稅務優惠及減免和企業稅務目標等政策,定向引入北都,有助引入及監察相關企業的發展及GDP與勞動力等貢獻。
閱讀更多: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