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居屋的开则设计与公屋愈发相似,政府希望未来的资助房屋能「大方又实际」。今集将会聚焦过去5款主要的居屋开则,探讨以往的开则当中,有没有值得参考的地方,以及未来的设计如何更贴近买家需求。
最初的居屋没有固定开则,称为「非标准型」,设计因地制宜。例如穗禾苑建于山坡,需适应地势,无法整齐排列单位。然而其设计注重通风,升降机大堂及走廊开扬,减少压迫感。
而「十字型」是早年开始标准化的开则之一,最初的「旧十字型」参考了私人市场的「一梯8伙」设计。直至1987年,「新十字型」扩展至一梯10伙。以锦英苑为例,长走廊布局,使每层可容纳4个2房及6个3房单位,迎合当时平均家庭人数逾3人的需求。
90年代初期,「和谐式」设计登场,规模更大,每层可达16伙。以唐明苑为例,每翼4伙,包含1房至3房单位,同时采用大量预制组件(如外墙、楼板),节省成本并提升效率。「和谐式」单位不设固定间隔,买家可自行设计,例如在凹位加建房间。
同样诞生在90年代的「康和式」则最受欢迎,因其设计接近私人楼宇。以沙田愉翠苑为例,一梯8伙,进门见厨房,客饭厅旁有晾衣架,3房单位均有宽阔窗户,同时设两个浴室,配备装修及厨厕设施,媲美私楼,可惜因2003年政府停售居屋而中断。
由2014年复售居屋后,均采用「非标准型」但融入标准化模组。以2019年凯乐苑为例,单位不设固定睡房间隔,厨厕设标准尺寸,同时采用预制组件以提升成本效益。
今年底推出的新居屋由「开门见厕」,改为「开门见光」。资深建筑测量师何钜业认为,这或会减少客厅可以摆放家具的空间。他又指出,若想增加新居屋吸引力,应从户型著手,建议可增设更多3房单位,迎合小家庭需求。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