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公布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時強調,樓市政策不減辣,只是調整從價印花稅稅階。同時,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又堅持大力推地皮,谷盡供應量,既不減辣又狂推地,莫非政府認為樓價未跌夠,想進一步推跌2023年香港樓價?
財政預算案在樓市政策上著墨的確不算太多,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更一再強調,目前各項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維持不變。同時,發展局在預算案公布後翌日發表新財年賣地計劃,預計2023/24全年的潛在土地供應(包括官地住宅,鐵路物業發展、私人發展和重建及市區重建局項目)合共可興建約20,550個單位,創5年新高。
減印花稅稅階是想協助首置
事實上,政府寬減住宅印花稅稅階,明顯是想協助首置人士上車,象徵式收取100元的稅款的物業,樓價由200萬調高至300萬元。另外,樓價900萬以下單位所付稅款亦減少3萬至6.75萬不等,由於主要受惠的為中小型單位,市場預期新盤及二手細價樓市場都受到帶動。
會德豐地產旗下藍田KOKO ROSSO在預算案後作首輪銷售,148伙五小時沽清,套現約11.4億元,為近一年來首次有新盤開售全部售罄。市場的反應已經成為最好的鐵證。
至於土地供應量,陳茂波預計2023/24年度的賣地收益約850億元,較2022/23年度修訂的預算711億元高20%。陳茂波亦稱,2022/23年度賣地收入減少,主要由於部分土地成交價較預期低,及部分地皮流標,屬於短期影響,年度地價收入修訂為711億元,較2022年2月預算的1,200億元減少489億元或40%;若與2022/23年度收益1,411.08億元比較,則減少700.08億元或50%,未能維持千億元水平。
政府賣地確實有財務壓力
作為政府庫房的收入主力,政府在賣地工作上確實有多少財務壓力,故此在市況未算明朗的2023年,推出更多土地吸金,原因不難理解。
政府消息人士亦指出,地價收入減少,並非地價訂得過於進取,流標存在很多因素影響,而政府每次在截標時才制定底價,並強調不會賤賣土地。政府目標是提供足夠的土地,讓住宅供應可持續,不希望短期波動打亂計劃,而波動僅屬短期。
參考過去資料,每年發展商實際吸納土地供應與潛在土地供應存在一定差距,若以過去十二年計算,平均每年發展商實際吸納土地供應佔潛在土地供應約75%左右。
有業內人士預期,在樓市復甦的初期,發展商出價投地仍審慎,料2023/24財年售出土地單位數目只有約16,500伙,與2022/23年相若。
此外,近數年賣地住宅供應數目未能突破20,000伙水平,箇中原因是2018年底公私營房屋比例改至7比3後,發展商吸納作私人住宅發展的土地儲備明顯減少,自19/20年後,近4個財年平均每年約15,100伙,比起前4個財年平均每年約20,100伙仍少約兩成半。
有測量師分析指,2023至2024財政年度賣地計劃潛在供應為5個年度新高,可見政府亦積極增加供應滿足市場需求,惟值得留意,供應中佔逾2成為東涌東站及小蠔灣站的鐵路項目,而區內曾出現流標及投資額龐大,以及鐵路興建需時,故增加風險及發展商競投意欲及出價。
有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