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房策成功在于藏富于民 - 江启安

专栏  2019-11-21  3,112
近年本港住屋问题严重,不少港人也有「愈住愈贵、愈住愈细」的住屋烦恼;相反,新加坡的房屋政策下楼价相对平稳,人人有屋住,环境更舒适,让香港人羡慕不已。本港私人住宅楼价却持续高企,公屋轮候时间更长达5.5年,申请宗数逾25.46万,香港能否效法新加坡房策的成功之道,解决房屋供求失衡的情况?

新加坡的房策一大特色,是以组屋作为房屋政策的骨干,保证市民基本住屋权利。政府采取较主动的角色,由建屋发展局负责,大量建筑组屋,成功令逾八成国民居住在组屋,组屋住户当中更有91%是业主。不少人把组屋政策成功之道放于政府大量提供公营房屋,其实让大部份国民成为业主才是重点,国民拥有自己的房产,毋须为居住问题担忧,才能好好享受经济成果,透过「藏富于民」维持社会稳定。

这正是本港公营房屋政策要借镜的地方,自取消租置计划以来,公屋住户只能一直作为租户。即使当中有人经济环境有所改善,根据富户政策,就要交额外租金,甚至被迫迁出。但这群「富户」若不能抽到如中六合彩般难的居屋,又有多少人有能力于私人市场置业?故本港实应重推租置计划,透过出售公屋让更多公屋租客成为业主,使这群基层居民踏上置业阶梯,拉近「有楼」和「无楼」之间的财富鸿沟,再透过灵活处理公屋补地价机制,增加公屋物业流转,释放它们的土地价值,让基层业主获得向上流的机会。

「租置计划」更有助增加公屋单位的运用效率,政府统计处资料显示,2006至2016年,本港约10年间总共建成了14万伙公屋,却但只住多了4000人,皆因公屋富户政策及其轮候机制,无形中鼓励住户分户。很多户主的子女结婚后,都会加入伴侣居住,然后再申请分户。有研究指出,如果能在现有的公屋单位重推原来的「租置计划」,公屋住户成为业主后无法再分户,相信可让现有的公屋单位额外多住14万人,舒缓基层「民无恒产」的现状,有效改善家庭稳定性。

新加坡政府的房策成功让市民生活安稳,不用担心居住问题,亦平衡不同阶层的居住所需。政府应从中取长补短,取其精髓,把其精神实施于「租置计划」。若能持续推行,相信能如同新加坡般「藏富于民」,减少基层市民对生活的不满,为社会带来和谐稳定。
免责声明:凡注明 28HSE编辑部 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 28HSE LIMITED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28HSE赞同其观点。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实用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Whatsapp

以电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