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按揭】遇上釘契物業,這些細節你一定要知!

專欄  2024-10-02  533 #美聯專欄

不論是住宅還是商業物業,若違反契約條款,地政總署就有權執行契約條款行動。一般情況下,地政總署會先向業主發出警告信,要求在指定時限內糾正違契問題。若業主未能在限期內糾正,地政總署便會在土地註冊處註冊警告信,俗稱「釘契」。

物業被釘契的原因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涉及僭建、業權糾紛、業主破產欠債、拖欠款項(如管理費、地租差餉)、違反大廈公契等。例如,早前因暴雨而揭發多棟獨立屋存在未經批准的僭建,屋宇署已向涉事單位發出清拆令並釘契。也曾經有舊樓在火災後,未按屋宇署指示進行樓宇改善工程而被釘契。若物業存在僭建,查冊時通常會出現「根據建築物條例第24(1)條的建築局」或「根據建築物條例第26條的建築局」等字眼。

釘契物業能否進行買賣取決於釘契的原因和嚴重性。此外,釘契物業申請按揭也較為困難,銀行會根據情況和相關風險來決定是否批出按揭。若問題嚴重,銀行可能會拒絕批出按揭。為避免購入釘契物業,建議買家在選擇物業前諮詢地產代理或透過代表律師查冊,確認物業是否存在法律糾紛。

購買釘契物業時需注意,若物業尚未「解釘」,有關問題(如僭建、業權糾紛等)將轉嫁給新買家,新買家應準備好可能需要面對政府、金融機構或債權人的問題。近期報導指出,有買家在簽署臨時買賣合約並支付訂金後,在等待收樓時才發現賣家因財務困難將單位抵押,最終得知該單位已被釘契,付出的首期款可能付之東流。

雖然購買釘契物業存在風險,但由於其價格通常比市價有所折扣,仍吸引一部分投資者。例如,某些超過50年樓齡的釘契物業以低於市價的價格成交。釘契物業牽涉一定法律風險,申請按揭也更複雜,加上每家銀行的態度各異,有意購入的買家應謹慎小心,以免陷入法律糾紛並損失金錢。

更多美聯筍盤及資訊

免責聲明:凡註明 28HSE編輯部 的所有文字圖片等資料,版權均屬 28HSE LIMITED 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也不代表28HSE讚同其觀點。文中所涉面積,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實用面積。文中出現的圖片僅供參考。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Whatsapp

以電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