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比較多的居屋是由房委會興建的。除了公屋外,政府過去曾推出不同的資助計劃,導致大眾可能不太擾亂了當中的一些計劃。
簡單來說,香港有兩個組織會興建資助房屋或者居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 (房委會),和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房委會是政府轄下的法定機構,房協則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及非牟利的法定機構。
此外,有幾個計劃很容易被記錯是屬於房委會或房協的資助房屋,包括2016年入伙啟德的煥然壹居和2020年入伙在土瓜灣的煥然懿居,雖然兩者屬於資助房屋,以低於市價出售給符合資格的業主(入息和資產有上限要求),又有轉售要求,但其實是由另一個公營機構香港市區重建局興建的。
房協住宅發售計劃
至於房協的「住宅發售計劃」屋苑 80年代末開始,房協開始興建資助房屋以優惠價出售給符合申請居屋資格人士,名為「住宅發售計劃」(Flat-for-Sale Scheme, FFSS)。並在1997年開始設立「住宅發售計劃」第二市場,讓住滿2年的業主(以簽訂的轉讓契據的日期開始計算)在不用補地價的情況下,將單位轉售予合資格的人士。
綠置居
「綠置居」全名為綠表置居計劃(Green Form Subsidised Home Ownership Scheme),是房委會在2015年中開始推出,此計劃下每年會抽出指定的在建公屋項目並出售給主要為現有公屋租戶及合資格「綠表」人士,單位定價比傳統居屋更加低。
業主購入首兩年內只能以不高於原價在白居二市場出售,第三年開始可以自行定價,十年後才可以補地價在自由市場買賣。
夾屋
「夾屋」是比居屋高級一點,大概在90年代房協以優惠價出售給中等收入(夾心階層)人士,當年設有5年轉售限期,而且只可以補地價在二手自由市場買賣,所以「夾屋」並不屬於白居二可以選擇的屋苑!樓市在亞洲金融風暴後走下坡,政府最終在2000年將其中3個「夾心階層住屋計劃」的屋苑改作私人樓宇以市值價格出售,包括位於堅尼地城的加惠臺、馬鞍山的曉峰灣畔及將軍澳的怡心園。所以這3個屋苑是絕無僅有的房協「市值發展項目」。
夾屋和居屋在轉售限制方面有顯著不同。以往的居屋業主兩年內只能以原價在白居二市場轉售,兩年後可自行定價在白居二市場轉售,5年後才可以補地價在自由市場轉售。2019年及之後首次推售的居屋,更加要10年後和15年後才可以在自由市場轉售。
夾屋就直接一點,要等5年後先可以申請補地價在自由市場轉售。但最後一期夾屋已於1999年推售,所以所有夾屋已過禁售限制。 因為夾屋只可以在自由市場轉售,所以二手成交一定是已經補了地價。
港人港地
至於啟德地標屋苑啟德I號,是政府唯一一幅「港人港地」,由私人發展商中國海外發展投得土地去發展,在2017年入伙。由批地日期起計的30年內(至2043年)只可售予香港永久性居民。買家不能以公司名義購買。業主取得署方書面同意可出租單位予租客,但預繳租金不可超逾12個月,每份租約租期限制於五年內。
有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