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OND與居屋可抗通脹

Blog  2011-03-11  1.3K

此文章於2011年03月11日刊登於《新報》

財政預算案惹來滿城風雨,其內容中似乎iBOND(通脹掛鉤的債券)相對上算是較少「挨批」的項目,類似的方案我之前在多篇文章中也有提倡,所以筆者也在此作回應。

不少人不認同iBOND,認為是益了基金及金融業,令他們再得厚利,但這只是表現到有關業界近年的業績及形象不討好而已,與此方案是否可行無關?也有人覺得買得起基金的人,不需要這種扶助的話,他應該是未看清楚有關的iBOND內容了,iBOND以一手一萬出售給市民,這個設計正是可以幫到買不起樓而又要面對通脹之苦的小市民,反而筆者覺得有關基金的規模太細,而買不起樓的人亦需要買的份額,亦可能要十多手以上才足夠,這設計的確仍有改善的空間。

近年,大量資金湧入香港,在資金無限,但「貨源」則有限,物價樓價自然一定上升!政府是有責任在這非常時期,由自己做『庄』,為市場推出大量的投資產品。

筆者當然同意重建居屋,因為高地價政策的基制及流程,是令到樓價升幅(除了在低迷市道外)遠高於通脹,政府必須償還置業階梯及機會給無產者!但任何新建房屋當發展推出時已是幾年後的事,只能對未來的新需要者負責!卻幫不到現在的需要置業的人!政府要幫他們便是要推出即時供應,即時供應除了活化居屋、賣公屋外,政府也應發債券、將地皮及發展中的基建上市化,甚至將未補地價的約25.5萬居屋,假設平均每個單位的是50萬地價的話,那裡有1275億的市值,如果將此上市或基金化,讓買不起的市民認購,將來如果樓價再大升的話等同有了好的回報,當然其中風險是與置業一樣是可升可跌的了。

政府應發揮其魄力,為市場推出更多的投資產品,在供求的原則下,沒有足夠的投資產品去消化過多的資金的話,物價只會肆意上升啊!
Disclaimer: All wordings and pictures which indicated 28HSE editor are the copyright of 28HSE LIMITED. Acknowledgement is required if other parts of this publication are used. Th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does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advice and it does not mean that 28HSE agreed the points. The area which show in the article is salable area if there is no special circumstances. The pictures is for reference also.

Share by Facebook

Share by Whatsapp

Share by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