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置業夢想,成為業主當然是一件高興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進入市場之前,作為買家必須做足功課,仔細查閱物業的登記資料和公契條款。否則,如果在買房後才發現需要承擔公共設施的維修責任,那麼可能面臨額外罰款和風險,甚至觸犯《建築物條例》中的刑事罪行,一旦定罪最高可面臨20萬港元的罰款和1年的監禁。因此,潛在業主應該了解大廈公契中所列明的內容,以保護自己的權益。
一般情況下,大廈公契規定公共部分的維修責任由全體業主共同承擔,並由業主分擔相應的維修費用。然而,不同的大廈或屋苑的公契內容和條款各有不同。如果不想在購房後才發現需要承擔某些公共設施的維修責任,業主在置業前應注意以下兩點。
1. 查閱大廈公契
目前,香港大部分住宅樓宇都是業權分散的大廈。大廈公契是一份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文件,所有業主都必須遵守,並存放在土地註冊處。公契清楚列明了業主、佔用人和物業管理公司在使用、管理和維修私人物業、公共區域和大廈設施方面的權益和責任,例如外牆維修費用等資訊。如果發現大廈有多項非大廈維修責任,甚至已經收到修葺令,就需要格外留意。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土地批約條款將大廈或屋苑附近的斜坡、隔音牆或交通交匯處等公共設施納入地契範圍,業主需要承擔相應的維修責任,相關費用會從屋苑的管理費中扣除,從而間接增加小業主的管理費用。一旦這些設施出現嚴重故障,需要進行大量維修,業主可能需要額外支付費用,這可能會嚴重影響業主的預算。
2. 業主立案法團
建議優先選擇有業主立案法團的大廈或屋苑,因為法團必然會捍衞小業主的權益,了解大廈或屋苑的潛在問題。一旦發生任何維修爭議,業主可以與大廈管理公司或政府機構進行協商,甚至追討損失。
因此,潛在業主在購房之前應該查閱大廈公契中所列明的義務和責任。只需支付相應費用,就可以向土地註冊處獲取公契副本,這是確保自己置業決策的重要一步。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