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結與建議:業權分散 拖低活化成效

28Hse Editor  2019-09-21  2.5K #Comm. / Ind.

業早就式微,但本港許多工廈卻依然長租長有,差估署數據顯示2018年工廈空置率為6.3%。政府呈交立法會文件中亦坦言上述空置率並不高,但某程度是因為違規的非工業用途日漸增多所致,增加工廈消防安全風險。為善用工廈的土地資源及解決違法問題,政府先後兩輪推出活化工廈政策,但總體成效仍不見顯著,其中工廈業權分散是最大致命傷。

政府2010至2016年啟動首輪活化工廈政策,最終收到172宗申請,當中129宗獲批,佔當時整體工廈數目僅約8%。去年施政報告提出重啟工廈活化措施,按照今年首8個月的申請進度,估計3年後只有80宗申請左右,十年後也只有270宗。若果要淘汰舊工廈,釋放珍貴的土地資源,對比目前香港有1,400多幢私人工廈,進度顯然未如理想。

倡市建局增收購賠償額

值得留意,無論新舊活化工廈政策,由大業主所持有的工廈都明顯更受惠,但社會上更急需要重建或全幢翻新的舊工廈,卻大部分已拆售並由小業主持有,要收集業權、或者提起小業主活化工廈興趣難度極高,亦是導致措施效力不彰的主因。

雖然市建局有就工廈進行收購,但進度非常緩慢,好像長沙灣的永康工廠大廈,被該局納入重建先導計劃後,5年以來,仍有逾三成業權不願接受收購,令局方放棄收購,改以「改造重設」模式推展項目,將地舖改作地區資源中心,下一步會考慮將部分已收購的樓上單位改裝成藝廊或共享空間,供非牟利團體或年輕藝術家租用。

萊坊高級董事和估價及諮詢部主管林浩文表示,市建局收購價有既定機制計算,可能根據現時工廈價值去計算,但不少小業主其實正違規操作,並享受較高租金水平,其單位的價值亦非一般工廈可比,造成小業主與市建局於收購價上存有差異。即使小業主將單位自用,日後要搬遷就自然會想搬去較新的工廈之中,亦會希望賠償額更高,導致工廈收購難度高。

他認為,如果政府想要加快工廈活化進度,首先清晰政策原意,是想善用工廈空間、還是想拆除工廈作其他用途。他建議市建局可以適度調高賠償額,又或放寬收購工廈業權等。此外,亦可以放寬工廈內的不同用途。

適度放寬地契豁免範圍

事實上,去年政府於公佈活化工廈2.0的同時,亦放寬地契豁免書申請政策,新安排初步為期5年,有關安排將容許工廈個別單位業主,在毋須向地政總署申請短期地契豁免書和繳付任何費用的情況下,把單位用作5項特定非工業用途,包括文化藝術、創意產業及創新科技等。

立法會工業界(第二)議員吳永嘉今年初於專欄亦提議當局擴大放寬措施的涵蓋範圍,以容許更多工廈進行「新工業用途」,例如展覽、市場推廣、品質監控,以及培訓等工作,上述用途與傳統工業環環相扣,但屢屢被指違契,與政府推動「再工業化」的理念背道而馳。

Disclaimer: All wordings and pictures which indicated 28HSE editor are the copyright of 28HSE LIMITED. Acknowledgement is required if other parts of this publication are used. Th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does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advice and it does not mean that 28HSE agreed the points. The area which show in the article is salable area if there is no special circumstances. The pictures is for reference also.

Share by Facebook

Share by Whatsapp

Share by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