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近50年居屋開則 1則型最似私樓

近年居屋的開則設計與公屋愈發相似,政府希望未來的資助房屋能「大方又實際」。今集將會聚焦過去5款主要的居屋開則,探討以往的開則當中,有沒有值得參考的地方,以及未來的設計如何更貼近買家需求。

最初的居屋沒有固定開則,稱為「非標準型」,設計因地制宜。例如穗禾苑建於山坡,需適應地勢,無法整齊排列單位。然而其設計注重通風,升降機大堂及走廊開揚,減少壓迫感。


而「十字型」是早年開始標準化的開則之一,最初的「舊十字型」參考了私人市場的「一梯8伙」設計。直至1987年,「新十字型」擴展至一梯10伙。以錦英苑為例,長走廊布局,使每層可容納4個2房及6個3房單位,迎合當時平均家庭人數逾3人的需求。


90年代初期,「和諧式」設計登場,規模更大,每層可達16伙。以唐明苑為例,每翼4伙,包含1房至3房單位,同時採用大量預製組件(如外牆、樓板),節省成本並提升效率。「和諧式」單位不設固定間隔,買家可自行設計,例如在凹位加建房間。


同樣誕生在90年代的「康和式」則最受歡迎,因其設計接近私人樓宇。以沙田愉翠苑為例,一梯8伙,進門見廚房,客飯廳旁有晾衣架,3房單位均有寬闊窗戶,同時設兩個浴室,配備裝修及廚廁設施,媲美私樓,可惜因2003年政府停售居屋而中斷。


由2014年復售居屋後,均採用「非標準型」但融入標準化模組。以2019年凱樂苑為例,單位不設固定睡房間隔,廚廁設標準尺寸,同時採用預製組件以提升成本效益。

今年底推出的新居屋由「開門見廁」,改為「開門見光」。資深建築測量師何鉅業認為,這或會減少客廳可以擺放家具的空間。他又指出,若想增加新居屋吸引力,應從戶型著手,建議可增設更多3房單位,迎合小家庭需求。


Disclaimer: All wordings and pictures which indicated 28HSE editor are the copyright of 28HSE LIMITED. Acknowledgement is required if other parts of this publication are used. Th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does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advice and it does not mean that 28HSE agreed the points. The area which show in the article is salable area if there is no special circumstances. The pictures is for reference also.

Share by Facebook

Share by Whatsapp

Share by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