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按揭】遇上钉契物业,这些细节你一定要知!

专栏  2024-10-02  533 #美联专栏

不论是住宅还是商业物业,若违反契约条款,地政总署就有权执行契约条款行动。一般情况下,地政总署会先向业主发出警告信,要求在指定时限内纠正违契问题。若业主未能在限期内纠正,地政总署便会在土地注册处注册警告信,俗称「钉契」。

物业被钉契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涉及僭建、业权纠纷、业主破产欠债、拖欠款项(如管理费、地租差饷)、违反大厦公契等。例如,早前因暴雨而揭发多栋独立屋存在未经批准的僭建,屋宇署已向涉事单位发出清拆令并钉契。也曾经有旧楼在火灾后,未按屋宇署指示进行楼宇改善工程而被钉契。若物业存在僭建,查册时通常会出现「根据建筑物条例第24(1)条的建筑局」或「根据建筑物条例第26条的建筑局」等字眼。

钉契物业能否进行买卖取决于钉契的原因和严重性。此外,钉契物业申请按揭也较为困难,银行会根据情况和相关风险来决定是否批出按揭。若问题严重,银行可能会拒绝批出按揭。为避免购入钉契物业,建议买家在选择物业前谘询地产代理或透过代表律师查册,确认物业是否存在法律纠纷。

购买钉契物业时需注意,若物业尚未「解钉」,有关问题(如僭建、业权纠纷等)将转嫁给新买家,新买家应准备好可能需要面对政府、金融机构或债权人的问题。近期报导指出,有买家在签署临时买卖合约并支付订金后,在等待收楼时才发现卖家因财务困难将单位抵押,最终得知该单位已被钉契,付出的首期款可能付之东流。

虽然购买钉契物业存在风险,但由于其价格通常比市价有所折扣,仍吸引一部分投资者。例如,某些超过50年楼龄的钉契物业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成交。钉契物业牵涉一定法律风险,申请按揭也更复杂,加上每家银行的态度各异,有意购入的买家应谨慎小心,以免陷入法律纠纷并损失金钱。

更多美联笋盘及资讯

免责声明:凡注明 28HSE编辑部 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 28HSE LIMITED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28HSE赞同其观点。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实用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Whatsapp

以电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