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OND与居屋可抗通胀

专栏  2011-03-11  1,305

此文章于2011年03月11日刊登于《新报》

财政预算案惹来满城风雨,其内容中似乎iBOND(通胀挂钩的债券)相对上算是较少「挨批」的项目,类似的方案我之前在多篇文章中也有提倡,所以笔者也在此作回应。

不少人不认同iBOND,认为是益了基金及金融业,令他们再得厚利,但这只是表现到有关业界近年的业绩及形象不讨好而已,与此方案是否可行无关?也有人觉得买得起基金的人,不需要这种扶助的话,他应该是未看清楚有关的iBOND内容了,iBOND以一手一万出售给市民,这个设计正是可以帮到买不起楼而又要面对通胀之苦的小市民,反而笔者觉得有关基金的规模太细,而买不起楼的人亦需要买的份额,亦可能要十多手以上才足够,这设计的确仍有改善的空间。

近年,大量资金涌入香港,在资金无限,但「货源」则有限,物价楼价自然一定上升!政府是有责任在这非常时期,由自己做『庄』,为市场推出大量的投资产品。

笔者当然同意重建居屋,因为高地价政策的基制及流程,是令到楼价升幅(除了在低迷市道外)远高于通胀,政府必须偿还置业阶梯及机会给无产者!但任何新建房屋当发展推出时已是几年后的事,只能对未来的新需要者负责!却帮不到现在的需要置业的人!政府要帮他们便是要推出即时供应,即时供应除了活化居屋、卖公屋外,政府也应发债券、将地皮及发展中的基建上市化,甚至将未补地价的约25.5万居屋,假设平均每个单位的是50万地价的话,那里有1275亿的市值,如果将此上市或基金化,让买不起的市民认购,将来如果楼价再大升的话等同有了好的回报,当然其中风险是与置业一样是可升可跌的了。

政府应发挥其魄力,为市场推出更多的投资产品,在供求的原则下,没有足够的投资产品去消化过多的资金的话,物价只会肆意上升啊!
免责声明:凡注明 28HSE编辑部 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 28HSE LIMITED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28HSE赞同其观点。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实用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Whatsapp

以电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