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区建屋规划标准混乱

文汇报  2020-10-22 

500公顷,是本港最重要且占地最广的国际重要湿地。1999年城规会在后海湾一带划设湿地保育区(WCA)和湿地缓冲区(WBA),其后范围在2014年随边境禁区开放而延伸至蚝壳围及马草垄一带,现时湿地保育区占地约1,784公顷,湿地缓冲区则主要覆盖保育区以外的500米范围,占地约1,200公顷。

项目须经生态影响评估

湿地保育区内一般不容许进行新发展项目,而湿地缓冲区则是为了令湿地保育区的生态环境保持完整,以及防止在保育区外进行的工程对该区造成负面影响,开发项目须进行生态影响评估,以证明负面影响可予缓解。

现时港府于考虑后海湾地区的湿地发展时,主要根据「不会有湿地净减少」 原则。不少发展商于该一带持有地盘,好像新地、恒地、长实,最著名的案例包括南生围发展、丰乐围发展等,但都因保育问题而未能发展,甚至遭司法覆核。新地与圣公会福利协会合作的「同心村过渡性房屋」,涉及30万尺,提供约1,600伙,亦位于缓冲区范围。

值得留意的是,目前湿地缓冲区内,规划标准其实相当混乱,私人发展项目往往只容许0.2至0.4倍地积比率,但同样位于「湿地缓冲区」内,政府于2014年出售的天水围第112区及第115区,地积比率却能达到1.5倍,最近已落成为Wetland Seasons Park系列出售。

缓冲区并非毫无建筑物

而位置被保育区包围的落马洲河套区,由于政府打算将其发展为楼面达1,200万方尺的创新科技园,未纳入保育区或缓冲区范围,造成整个区域规划不一。

另外,所谓500米缓冲区内亦并非毫无建筑物,元朗工业邨就有部分范围与湿地缓冲区重叠,锦绣花园及加洲花园甚至毗邻保育区,另有不少村落如山贝村、攸美新村都坐落缓冲区范围。

免责声明:凡注明 28HSE编辑部 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 28HSE LIMITED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28HSE赞同其观点。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实用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Whatsapp

以电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