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變化往往更為敏感,雖然樓市自2003年沙士一疫後經歷大升浪,但近年物業轉手賺幅已開始由高位向下,住宅物業對於投資者的吸引力已不如以往。新冠疫情反覆,企業經營困難,加上市場對美加息預期升溫,去年私宅轉手獲利比率及平均每宗賺幅都持續偏軟,去年更有逾1,000宗虧損成交。
短炒損手比例增至16.7%
利嘉閣數據顯示,2021年全港41,254宗已知上手購入價的二手私宅買賣註冊登記中,賬面獲利個案40,060宗,佔97.1%,較2020年的97.7%減少0.6個百分點,為連跌3年,兼見2011年以來的11年新低。
值得留意的是,隨着疫情反覆,各行各業經營困難,多了持貨期較短的業主沽樓,加上有移民業主急於放售下,導致去年賣樓獲利兩成或以上的比例減少,而獲利兩成以下包括需要虧損的比例則增至16.7%,較2020年12.7%增加4個百分點。
當中去年平手登記的個案有176宗,佔比按年增至0.4%;虧損個案更超過千宗,至1,018宗,佔比由2020年的2%增至去年的2.5%,可見去年蝕讓情況增;至於獲利1倍或以上者則維持在42.9%,去年共錄得17,714宗,仍是佔比最多的獲利倍數。
何文田天鑄揸6年蝕千四萬
隨着樓市持續回調,市場不斷傳出蝕讓個案,甚至連豪宅物業亦難逃一劫。何文田天鑄7座頂層複式單位,實用面積2,352方呎,本月中以9,300萬元易手,原業主2015年中以逾1.07億元購入,持貨6年多賬面損手約1,400萬元。紅磡維港·星岸近日亦錄得一宗蝕讓338.2萬元成交,單位在5座高層C室,實用面積732方呎,成交價1,850萬元,原業主2016年10月以2,188.2萬買入,持貨5年多,物業貶值逾15%。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