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豈會人人有富媽媽 青年置業難過登天

28Hse Editor  2021-05-10  #Transaction

有好媽媽於母親節付首期買樓送畀兩女兒,成為城中熱話。上述故事的兩位主角的確是幸運兒,香港大部分年輕人都沒有兩位小妹妹這麼幸福。香港樓價長期高企,年輕人難置業人所皆知,不少情人因而推遲結婚計劃,或者婚後繼續分開居住。立法會秘書處早前發表的一份報告,其中就提及35歲以下的年輕人的置業比率,由1997年時佔22.1%,到2019年急速萎縮至7.6%;港人首次置業的平均年齡,到2019年已推遲至44歲。

首置平均年齡已推遲至44歲

根據立法會秘書處《自置居所對香港社會經濟的影響》報告,顯示本港近十多年的自置居所比率每況愈下,樓價在2004至2019年期間急升近4倍,自置居所比率亦由54%回落至51%,遠低於全球其他發達城市普遍60%的水平,以台灣及新加坡為例,相關比率更高達85%及90%。

由於樓價升幅遠超同期工資升幅,年輕人愈來愈難上車。報告顯示,35歲以下的年輕人士於1997年成為自置業主的機會較高,當時有多達19.81萬名這類年輕戶主,佔自置戶主總數的22.1%;不過,在置業負擔能力不斷惡化下,相關數字到了2019年已大幅縮減至僅9.82萬人及7.6%。根據調查,首次置業人士的平均年齡,於2019年已推遲至44歲。

十年新增住戶 75%租樓

而與之對應的是,上車難令近年全港租戶大幅增長。在1997年至2008年期間,全港住戶增加35.41萬戶,當中自置居所有33.67萬戶(包括私樓及公營房屋),佔新增住戶比率高達95%。然而去到2009年至2019年,有關比率近乎「倒轉」,新增的33.5萬戶中,自置居所跌至8.02萬戶或24%,租戶比率則大增至25萬戶或75%。而25萬個租戶中,更有約9.27萬戶居住在環境較差的劏房內,情況令人關注。

引發無望感 成社會不穩因素

本港堅尼系數於2016年擴闊至0.539,居於全球最高之列。最近一項調查顯示,本地富裕人士(淨值超過1,000萬港元)的資產中,多達五分之四是以物業形式持有,而過去10多年,私樓的淨增量大多由投資者持有,並放租予租戶。「有樓」與「無樓」人士正不斷擴大財富差距,雖然普通租戶也可努力儲蓄置業,但單憑工資較難與其他買家競爭。置業困難令年輕世代瀰漫負面情緒,極高昂的物業價格引發的「無望感」,是近年社會不穩的其中一個潛在因素。 ● 記者 岑健樂

Disclaimer: All wordings and pictures which indicated 28HSE editor are the copyright of 28HSE LIMITED. Acknowledgement is required if other parts of this publication are used. Th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does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advice and it does not mean that 28HSE agreed the points. The area which show in the article is salable area if there is no special circumstances. The pictures is for reference also.

Share by Facebook

Share by Whatsapp

Share by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