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Hse.com】
中美貿易戰未有緩和跡象,部份人寄望美國中期大選後,雙方可重啟談判。此等人士意願良好,但看不到貿易糾紛只是表象。
雖然中外傳媒都用「貿易戰」來形容美國與其他各國的經貿糾紛;但應該看到,美國對待盟邦,與真正的競爭對手,取態大有不同。對歐盟、墨西哥談判一下,就達成新貿易協議;與加拿大至今未達成協議,但也未大規模加關稅。相反對中國卻是邀請談判之前先行加關稅,明顯親疏有別。
對事又對國的針對
中國被迫打一場不情願的貿易戰,主流的分析是當今領導一反鄧小平「韜光養晦」的策略,處處「亮劍」、高調推動「一帶一路」,結果引來美帝針對。其實更根本的問題可能仍是兩國在體制及意識形態上的分歧。
有亞洲巨龍之稱的中國本質上是黨國體制,而經濟改革40年,並沒有帶來美國精英預期的政改,最終促使世界大國的美國出招壓制。中國體制、指導思想與西方不同之處随手可見,一邊是威權國家、社會控制、黨媒宣傳、規劃經濟、領袖崇拜;另一邊是民主政體、權力制衡、市場經濟、自由媒體、個人權利。在實踐上,後者是以進程去證成正當性,前者則是以一種一勞永逸方式確定國家的正統。
民主制衡系統認定國家在進程中是可以被質疑,以此順推,領袖自然可以被批評。相反在專權式制度,正當性己被事件所建立,所以國家是以「自有、永有」般存在,領袖當然也繼承永在的超然,即不可觸碰。當民主國家認為專權政府意圖輸出與己完全不同的系統,對抗便無從避免,而且預期會長期化、常規化。
談意識形態,說一個簡單例子就可明白:國內一線女紅星范某據傳因稅務問題被查,人間蒸發逾月。你能想像如梅麗史翠普般名人,在美國消失數月,而傳媒可以全無報導嗎?CNN形容事情匪夷所思、恐佈異常!中美價值差距之大,由此可見。
巨嬰的外遊
體制之外,中國人四處遨遊的心態及言行,也會有同樣負面的影響。老友阿寬推介一本書(應是內地禁書),筆者認為對當前環境可以細味。書名《巨嬰國》,是內地心理治療學者武志紅的作品。武氏指出指出當代中國人,有如心志未成熟的嬰孩。嬰兒要別人關注、照顧。遇到不合自身意願之事,本能反應立刻出現不安、焦慮,甚至被迫害妄想,行動上往往以誇張式哭鬧去解決問題。
據說武氏從事心理治療工作,《巨嬰國》是根據多年臨床經驗集結。對於國内情况是否如武氏描述,筆者無從知曉,亦未必完全同意武氏的觀點。不過,由國人在日本、泰國飛機延誤時,便以唱國歌自娛(而外人或會視為挑釁),「巨嬰」的形容並非無的放矢!
巨嬰現象似乎也不止於小人物,武氏形容巨嬰行為多集體行事。見諸政府機關三不五時批評外國「傷害中國人民感情」、又或近日在瑞典發生的「碰瓷」事件,外交部似乎只聽取中國遊客一面之詞即行抗議,在在顯示國人心理易損程度,傳媒稱之〝玻璃心〞。現在似乎是人民對國家崛起自我感覺良好,而做了令别國感到冒犯的事情,或者國內大家都習以為常,在人家地方是否需要放多點耐性、客觀點看看自己的位置,不可能以強加已見 (imposing)的方式跟人相處。
而瑞典當地電視台近日播出的「kill me now」節目又再引起中國新一輪抗議。筆者認為在抗議之前,最好先全面了解事件始沒,太早押注任何一方,恐會有失國體。外交無小事,瑞典不是大國,如一直以民粹方向行事,只帶来更多對立。相反中國如能以化解矛盾(conflict resolution)的態度去處理事件,才真正體現國力所在!
對於貿易戰,有指中國力推一帶一路,可以抵銷美國的打壓,此說未必不對,只是執行不宜過於樂觀,原因又是出於體制及心理局限,下周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