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屋网讯】
近期,可以观察到各行业的市道,都出现消费意欲下降、客量减少,较明显的行业包括零售业、旅游业等。
笔者早前曾说过,担心今次社会问题是「结构性」因素而非「单次性」因素所造成,出现「香港版黑天鹅」事件的机会开始增大,香港受本地因素远较环球因素,如贸易战等,影响更大。
笔者观察多区二手楼市况,成交量明显减少,但录得降价求售的个案不算多。低价放盘单位不多,原因是在业主还未完全掌握近期的社会事件对楼市可以造成什么程度的影响,所以一动不如一静。加上,若沽出单位而锁定利润的话,碍于现时楼市税项及银行政策,恐怕再次进场的话,入场门槛及成本将会更高。但留意到持有多层单位作投资的业主开始有放盘「减磅」的部署。而另一方面,买家要待二手单位明显出现调整,幅度介平5至10%的情况下,觉得价钱合理,才录得成交。但话说回来,一方面有明显减价幅度的二手单位不多,而且买家在此时此刻入市的意欲仍然低,故双方正处于胶著状态。
下跌的方式并非「梯级式」下跌 而是「缓缓式」有序的下跌
楼市的发展分别可以作以下两个假设:
一)牛皮格局仍然持续,巿况没有明显改善,慢慢发展商确认楼市开始转弱,一手楼盘开始减价,届时二手市场也会出现明显的减价现象。
二)局势稳定下来,购买力慢慢回复,发展商不需减价,只要开出贴近(或轻微高于)市场的价钱及增加优惠条件,包括付款方式等,已可制造成交。若这样发展,则一二手市场不会出现恶性「争客」,相对影响二手较轻。
笔者仍然需要观察局势变化,但倾向发生前者(一)的机会较大,估计将会步入调整市,但今次一二手楼价下跌的方式并非「梯级式」下跌而是「缓缓式」有序的下跌,直到找到一个支持位才停下来。下跌方式有序的原因是,二手楼放盘的数量仍然偏少,与及基本因素仍有存在,如土地供应有限、低息环境等。相对二手市场,发展商一手盘的减价压力较大,原因来自成本压力,如银团贷款、建筑成本等,及新增政策,如空置税等。
今次巿况不稳源于一个「反修例」的社会议题,继而发展到打击消费信心,最后影响置业决定。除有多个专业界别及组织建议政治问题需政治解决外,亦希望各界能够集思广益、共谋对策,提出更多好的方案,早日走出困局。